最近,辽宁大学因为扫雪的事情,在网上引来网友们的热议!11 月
最近,辽宁大学因为扫雪的事情,在网上引来网友们的热议!11 月 26 日,有网友投稿说,辽宁大学规定冬季扫雪缺席次数多于 30%,就要取消学业奖学金评审资格。
先来说这扫雪的事儿。有学生抱怨,说这哪是扫雪啊,那是铲冰!而且从来就没见学校雇过相关的车来帮忙,全靠学生自己弄。这冰硬邦邦的,铲起来可费劲了。学生们就觉得,学校这么做是不是有点过分啦?难道就把学生当成免费的劳动力,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吗?
其实,扫雪这事在很多地方的学校都有,像有的网友就说啦,“我是山东人,记得那时候我们不止铲雪,开学第一课还薅草呢!” 这听起来倒也算是一种校园劳动体验,能锻炼锻炼学生。
但辽宁大学这次把扫雪和奖学金评审资格挂钩,就让很多人心里不舒服了。奖学金那是靠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来争取的,怎么能因为扫雪缺席就给取消了呢?这两者之间好像没啥必然联系呀。
有学生就说了,“扫雪可以,但是这种大面积的分包到班级,实在是接受不了,希望学校有个积极的态度,再穷也不要拿学生当成牛马苦力!” 这话其实也反映了学生们的心声。大家不是不愿意为学校出份力,扫扫雪也没啥,可这方式方法是不是得合理点儿?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组织学生扫雪可能是想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也可能是为了节省开支。但这方法是不是有点简单粗暴了呢?学校是不是应该先考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安全问题?比如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和防护设备,或者合理安排扫雪的时间和任务量。
再说了,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做什么事儿都得讲个教育意义。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学生去扫雪,而不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那这能起到什么教育效果呢?说不定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学校可以和学生们坐下来好好商量商量,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说,可以把扫雪变成一种志愿活动,鼓励学生自愿参加,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这样既达到了扫雪的目的,又不会让学生觉得是被强迫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我眼中的长春
我眼中的长春 网友吐槽: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得助学金,奖学金的要出去扫雪,不想出去就得花钱扫雪,谁规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