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文章详情>>

2025年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3日起报名,考试方式采用人机对话 近日,山东考区 2025 年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报名工作正...
当前位置: 首页> 生活百科> 正文内容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tiger 2024-10-24 11:23 生活百科 8875
教育的智慧之光_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汲取教育真谛

教育的智慧之光——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汲取教育真谛

?

教育的智慧之光

——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汲取教育真谛

运城市盐湖区城西示范学校 张景丽

?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深受教师喜爱的教育经典。翻开书本,第一个黑色的标题《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深感教育的复杂性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文章强调了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学生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只有根据生成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需要对教学作急性的策划和调整,才能更有趣味,更有成效的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记得四年级的一节课堂上,一场雷雨突然降临,孩子们望向窗外,我问道:想体验雨中的快乐吗?

“想,”孩子们兴奋地跑出教室,聆听雨声,欣赏雨景,触摸雨感,品尝雨味,回到教室,即兴写雨。真是触景生情,妙笔生花!有写景作文《雨》,写事作文《雨中情》,其中最感人的是写人的作文《奶奶》,至今我都记得一些精彩片段:

“放学后,天下着雨,头顶凉丝丝的。朦胧间,我看见奶奶拿着伞,在雨中伫立着。欣喜若狂的我急忙奔去:“奶奶,奶奶!”“平平,今天下雨了,来接你,咱们回家吧,别淋着,给你伞!”好幸福,我一把搂住奶奶。可是泪水滴到了地上。

欢喜,成了一场空。奶奶不见了,只有雨丝在空中飘荡。今天,乃至以后,奶奶再也不能给我送伞了……”

这位同学见景触情,由雨想到了奶奶,字字发自肺腑,句句催人泪下,有句话说:情动而辞发,这篇习作是小作者真情的流露,当她读着文章泪流满面时,全班已是一片唏嘘声。巴金先生在谈及自己文学创作时曾说:“50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这种对“我”的凸显,其实就是个体独特体验的深刻表现。成功的个性化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而且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应当是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是穿透生活而不只是反射生活。生活,是融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的。

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智慧不停地追寻:放宽要求,个性化指导,在学生掌握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放心倾吐,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点评中共同提高,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我很喜欢读孩子们的习作,因为每篇习作都是在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他们真挚的情感常常打动我,常常令我开怀大笑,他们的幽默、睿智、聪慧、天真,他们眼中的世界是那么五彩斑斓,他们敢爱敢恨,我喜欢他们的真诚率直。

书中提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不同的背景、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譬如三至四年级的习作课标要求: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而这节课上学生们通过雨中的体验达成了这一目标。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当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即使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也在观察中写出了“雨点撞击着地面,一圈圈荡漾开,就像蜗牛背上的壳。”点评时,先肯定学生,再提出建议。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

此外,针对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能在书中找到具体而实用的建议。如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等。这些建议为我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让我对教育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总之,《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阅读的好书。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写道:“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若能如此,我们将不仅收获了学生,也将收获了自己。我相信,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会成为更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

?

?